不开玩笑!除了苏超,将足球纳入高考也可以拯救国足,长三角一批高校准备好了
曾经有人开玩笑称,国足想要冲出亚洲,首先得把足球纳入高考。事实证明,这不是一句玩笑。
这个夏天,足球的热度和长三角的气温一样高。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并进入志愿填报阶段,足球相关专业的报考同样备受关注。
去年3月,教育部发布新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足球运动成为新增专业,包括上海体育大学、河海大学等在内的30所高校将开设该专业。今年,又有南京体育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11所高校宣布新增足球运动专业。目前,全国有41所高校设立足球运动专业,有7所位于长三角。其中,温州大学成为浙江省首个开设足球运动本科专业的高校。该专业于今年启动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收25名体育特招生。
更多高校正蓄势待发。例如,杭州师范大学去年11月挂牌成立杭州足球学院,今年进行了足球运动专业的预申报,计划明年正式申报,2027年开始招生。根据该校今年的招生计划,将通过保送、单招单考、体育特招等方式招收足球专项人才约25人。目前,国家优秀运动员保送招生暂时空缺,运动训练专业18人已完成录取,接下来体育教育专业还将录取5名省内特招生。
杭州足球学院招生计划。 受访者供图
世界足球的发展规律表明,青训是足球运动的根基;要抓好青训,拓宽成长通道势在必行。足球运动专业的设立,其实是打破以往单一人才培养渠道的重要一步,意在让热爱足球的优秀人才有更多的出路和选择。
如今“苏超”热度不断,带动更多人走入球场感受足球的魅力,并为更多孩子埋下足球的种子。这或许会成为中国足球“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时刻”。
更多出路
“我们现在都快变成‘足球局’了。”江苏某城市一位体育局工作人员的这句话,证明这个夏天属于足球。
站在太湖湖畔,苏州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建军对此热度乐见其成,他关心的不只是苏超苏州队眼下的成绩,更是长远。
“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出路问题。出路解决好了,入口自然而然就会有。”王建军说。
王建军出生于1971年,从小到大的经历都与足球相关。早年间,他在苏州体工队踢球,一路踢到江苏省队,但没有踢职业比赛。早早退役以后,他感觉到自己的文化知识比较薄弱,选择去上海体育学院读书。毕业后,他又回到苏州当教练,从事足球青训相关工作。
在他的印象中,有一段时间,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他们一度面临招生难题。“关键在于找到出路。不是所有家长都盼望孩子能一路踢进国家队,但他们一定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以往的模式是光走精英路线,但能踢上职业的毕竟凤毛麟角,那些踢不上职业的怎么办?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项工作有多难?王建军低下头,露出有些斑驳的头皮,无奈地笑:“忙得我头发都秃了。”
王建军还谈到理念的转变:“不再把进国家队当成唯一目标,而是要把踢不上职业队的孩子都送进大学。”为此,他所在的苏州市太湖足球运动中心,创新设立了教育管理发展岗,专门负责青少年球员的文化课学习。这些年,从这里走出的孩子,有的一路踢上了职业比赛,有的进入高校学习,还有的学成后回到苏州从事体育老师、青训教练等工作,反哺基层足球教育。
苏州市太湖足球运动中心。 受访者供图
“体系建起来后,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王建军说,近年来苏州市各级队伍在省级、全国性比赛中成绩不错,大多可以评上国家一级运动员,走单招单考路线成绩比较好,基本都能解决大学升学问题。不过,他也提到一些困难。比如,单招考试项目与训练和实战内容有所区别,有时不能完全反映球员的综合实力;还比如,招收足球专业人才的高校数量有限,相关成长通道尚未完全打通,希望能进一步探索“3+4”中本一体化足球人才培养等。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的数据,今年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中,共开放21个名额,约有50人参加报名,最后录取18人,“竞争比想象中激烈”。数据显示,近年来校园足球不断开展,参加足球单招考试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学足球体育单招录取率已从5年前的60%下降至20%左右。不过,新设足球运动专业之后,仅去年就增加了近500个录取名额,今年预计还会进一步增加。
以今年首次招生的温州大学足球运动专业为例,按照招生计划,该专业今年将面向全国招收25名体育特招生,其中浙江省内招生14名,在广东、山东等包含足球专项考试的省份招生11名。和记者聊起今年的招生情况时,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院长赵海波提到一个小插曲:“我们原计划3月份通过单招单考先招收一批学生,招生简章都做好了,但一直没拿到批文,无奈只能在全国单招考试报名开始前再紧急撤回来,最后确定下来现在的方案。”
按照规划,温州大学足球运动专业有两个目标,即“精足球教训训练与实战”与“强足球产业运营”。赵海波跟记者解释:“我们首要目标当然是希望学生能继续踢球,甚至能一路踢到职业俱乐部里,但这个难度太大了。所以现在是两条腿走路,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即使以后踢不了比赛,也可以去从事足球相关的工作,例如足球教练、体能师、裁判,或者像足球经纪人等。”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国内足球环境处于低谷,但仍有很多孩子想把足球作为终身事业。只不过,职业球队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现在高校提供了更多出路。”另外,该业内人士还提到,“相对来讲,国内很多足球运动员文化素养偏低,此举也可以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更加专精
这段时间,有件小事让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足球学院办公室主任俞周杰颇为在意。
去年11月,杭州足球学院挂牌成立,和原来的体育学院属于“两块牌子、一个大家庭”,但很多体育学院的老师也不清楚足球学院到底做什么。有一次,学校里开大会,俞周杰代表足球学院作工作小结,当他介绍相关情况时,发现很多老师抬头看他,“眼神里有一种迷茫”。那个瞬间,让俞周杰有点挫败。他觉得,“还是需要足球专业,让整个体系形成闭环。”
虽然没有足球专业,但杭州师范大学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展足球教学。杭州市滨江区校园足球项目负责人楼建波记得,2014年左右,他还在学校当老师,当时杭州市开始推行校园足球,但整个滨江区的体育老师中懂足球的都不多。没办法,他只能去杭州师范大学“请外援”。“当时杭师大就有人学足球,我们去找了个代课老师,不仅教学生,也教我们几个体育老师。”
作为较早探索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杭州市滨江区近年来成绩不俗,相继获评浙江省深化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区、杭州校园足球发展最佳区等。尤其是在师资方面,进步显著,全区参与足球专项培训教师超1000人次,41名体育教师取得足球裁判证,还引入了高水平欧洲专业教练。
杭州市滨江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受访者供图
不过,从整体看,很多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师资力量仍然不足,尤其是专业足球教师缺乏的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一项关于校园足球的研究表明,2015至2017年间,累计新增体育教师73298人,其中仅15594人具备足球专业背景,占比21%。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从事中小学足球教学工作的人群中,专业对口的比例不到10%。有研究者表示,具有较高学历但专业性不强、经验不足没有执教证书的校园足球教练在国内十分常见,从长远看会影响校园足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即便是在校园足球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用心程度也可能打折扣。记者曾在长三角某城市采访,该城市号称与欧洲某知名足球俱乐部合作,请来专门的青训教练到当地中学带队伍。但事实上,近两年的时间里,这位青训教练一共只来到国内一两次,且每次行程几乎都是行色匆匆,与学生们相处的时间甚至不到一天,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看,足球运动专业的设立,解决的不仅是足球人才的出路问题,还承担着更多职责。对于足球运动专业的发展方向,赵海波表示,是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培养高精专的足球专门化人才。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希望培养出更多专业足球体育教师、优秀青训教练等足球产业人才。
在足球运动专业设立以前,高校足球方向的专业主要是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这两个专业除了足球以外,还会涉及篮球、排球、田径等其他项目,足球只是这个专业内的一个项目。到了一定阶段,比如大二后才分专项。例如,杭州足球学院计划成立的足球专项班,除了今年刚招生的足球专项人才外,还计划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大二的学生中选拔一部分学生。
赵海波表示,设置足球运动专业以后,未来会专门研究足球这一个项目,除了以前的技战术、体能等专项外,还会加大研究足球文化、足球科学训练、足球赛事、比赛分析、队伍管理、足球裁判等方面的学习。目前该专业课程设置,既包括传统的足球专项训练、体能训练等课程,也有足球教练员实务等技能模块,还有运动解剖学、足球心理学等基础课程。
俗话说,三流的教练只能培养四流的队员。更加专精的专业分类,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赵海波的话说,“招进来的学生都是国家一级运动员了,教练水平只能更高”。但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足球运动中,裁判员和教练员的资质都有专门的评价体系,与一般高校教授等职称体系有所区别,对温州大学这样的综合类大学来说,如何引进这些高水平师资成为新的难点。“目前有意向人选,但如何把这些人引进来,可能需要申请特事特办。”赵海波说。
杭州市滨江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杭州发布《杭州市加快推进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完善足球管理体制机制、推进青少年足球高质量发展等10个方面,出台了25条支持足球发展的举措。其中,在加强足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将加强足球专业人才认定,落实体育人才授权认定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足球专业人才认定成为杭州高层次人才,按政策享受相应待遇,树立支持足球专业人才发展的鲜明导向。只不过,对于更多城市和高校而言,这些体制机制的破局,仍有待探索。
更广基础
6月26日,记者到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采访时,正好赶上“萨马兰奇足球时间(杭州站)”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两名西班牙国家三级教练,给杭州当地的足球教练和杭州足球学院学生们进行足球青训方面的培训。
其中,作为在国内青训领域深耕6年的教练,乔安·皮约尔对国内青训工作印象深刻。他觉得:“有些时候,我们的青训教练可能有些急于求成。”在他看来,无论是足球青训还是球员成长,都是一条相当漫长的道路,需要充分了解球员并掌握科学训练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才能有效促进球员成长。
萨马兰奇足球时间(杭州站)活动现场。 朱凌君摄
虽然当天的实训课程因为暴雨临时取消,但很多学员都感触颇深。杭州师范大学2022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林青炫告诉记者,“通过对国外先进理念的学习,既让我知道怎么在技战术上找到突破,也学习到作为教练应该掌握的方式方法。”林青炫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踢球,通过足球特招进入杭州师范大学,在他看来,无论是以运动员还是教练员身份,都能在这次培训中有所收获。
当天参加培训的人员中,不乏从大学足球方向毕业、又回到足球领域从事青训工作的学员。有人信心满满地向记者透露,“就业情况还是不错的。很多同学毕业后还是会回到基层,去当教练或是老师,也有人去了足球培训学校。毕竟从小练球,还是想从事与足球相关的工作。”从他的感受看,目前基层对足球专业人员的缺口不小,而相比以前“孤注一掷”想踢上职业却未能如愿的队友们,经过大学的学习,“在教学训练方面还是更有优势。”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学设置足球运动专业只是一个起点。随着越来越多高校设立足球运动专业,以后研究会更加深入、更加精细,专业性更强,这总归会对中国足球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目前看来,这还远远不够。此前,校园足球专家、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足球体系建设中,大学足球运动专业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们还需要解决小学足球普及这一根本问题,明确以什么目标去引导孩子们踢球,发掘出更多具有足球天赋和潜力的孩子,杜绝功利化思想。”
近年来,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杭州、苏州等城市不约而同发力青少年足球和校园足球发展。
去年底,在杭州“市长杯”校园足球高中男子组决赛中,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委书记刘捷专门为比赛开球。更早之前举行的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上,刘捷还提出:“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韧劲做好‘难而正确’的事,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推动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杭州发布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到,将畅通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具体举措包括,完善青少年足球人才招生政策,确定2—4所重点高中作为足球“市队联办”学校,建立青少年足球苗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高水平足球队伍成建制输送机制。各区、县(市)参照小学、初中、高中6∶3∶1比例(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优化足球特长学生对口升学布局。
今年6月,苏州发布《苏州县区级足球青训中心建设工作指南(2025—2027年)2.0版》,其中提到,将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保证每周至少一节足球课,注重足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苏州市体育局办公室主任谢少云表示,县区级足球青训中心是落实足球工作最基础的部分,希望通过这份工作指南为苏州县区级足球青训中心的建设提供明确指导,以构建完善的青训体系、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苏州市太湖足球运动中心举办活动。 受访者供图
近期,随着“苏超”爆火出圈,记者在各地采访,无论是聊到足球专业还是校园足球,话题总是绕不开“苏超”。值得一提的是,各方对于“苏超”的观点出奇一致——“苏超”这么火,一定是好事。一方面,让更多人意识到足球产业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让更多人参与到足球当中,带动足球的群众性基础工作。
“就像校园足球和精英足球的区别,校园足球抓普及,精英足球抓苗子,只有踢球的人多了,选择的苗子才会多,才会一级一级推动足球发展。”王建军充满期待,“我觉得可能会影响到未来中国足球的发展。”
原标题:《不开玩笑!除了苏超,将足球纳入高考也可以拯救国足,长三角一批高校准备好了》
栏目主编:陈抒怡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凌君
